“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無錫科技職業學院作為一所“高新區辦學,辦在高新區”的高職院校,周邊9個產業園區共有3000多家科技企業、7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學院在辦學實踐中,堅持“高職教育與高新技術產業互動發展”為宗旨,確立“科技引領”戰略,推進“區校一體”發展,打造“產教融合”樣本,率先推出“人才共推互聘”、“科研助理團隊”、“產學研用聯盟”、“科技創新驛站”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融入“科技創新”發展元素,並以此推進學院與園區、企業的“協同創新”發展。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作為“高新區辦學、辦在高新區”的高職院校,要站在國家戰略高度,把貫徹《決定》精神與學校事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區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以人才培養助力,以科技創新助推,以社會服務助勢,為實現“強校夢”、“強區夢”、“強國夢”貢獻更大力量。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戰略結合點。近幾年來,學院以培養產業升級急需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共推互聘”為抓手,以“反哺教學、反哺企業”為目的,以“項目研發”為載體,以“項目教學”為途徑,積極探索構建“技術實踐”教學體系。這不僅使學院在服務企業、鍛煉隊伍、培養人才、提高質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為學院增強科研開發能力,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推進產教深度融合開闢了重要通道。
  戰略杠桿:發力“共推互聘” 突破“珍籠棋局”
  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有一個著名的“珍籠”棋局,此棋局妙在一子即破,而問題的關鍵是,應該在何處落子?同理,要尋找到高職教育發展的新藍海,一點即可。那麼,何處發力才能牽一發而動全局?
  無錫高新區作為全市建設創新型經濟的先導示範區,近幾年來,率先開創了引領無錫轉型發展的Park園區模式, I—Park、D—Park、K—Park、T—Park、B—Park、S—Park、V—Park……這些園區,集聚了無錫品質最高的高新技術企業、最高端的人才團隊,重點打造高端研發、軟件和服務外包、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等新興產業。在這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數字背後,不僅需要雄厚資金的投入,更需要多層次、多門類的專門人才支撐。
  2010年以來,學院針對無錫新區大力實施“530”招才引智計劃,大批科技企業入駐園區而中低端技術人才嚴重匱乏的實際,學院發揮自己的“特長”,為企業排憂解難,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不僅為企業提供後備的人才儲備,而且幫助企業開展相關課題的研究。於是 “共推互聘”這一創新之舉應運而生。
  學院以“共推互聘”人才協作為紐帶,以科研助理團隊、產業教授聘任為組織方式,以項目研發、項目化教學為契入點,積極推進產學研緊密合作,營造了良好的校企互動式科研氛圍。如此一來,企業在這種合作中,不但履行了一定的“義務”,更獲得了很大的“附加值”。三年多來,學院已委派近300名教師、1000多名學生組成的63個科研助理團隊,與受聘的40多家“530”企業共同進行了200多個項目合作。在此過程中,學院師生共研發新產品、新裝置、新工藝、計算機軟件150多項,發表論文219篇,獲國家授權專利26項,在省以上各類技能大賽中獲三等獎以上184項。學院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科技創新學生社團活動站”、“產業教授工作室”,為師生搭建科技成果開發、轉化的平臺。獲得了新區管委會“產學研合作創新基地”和“530人才科技學院驛站”的授牌。
  校企合作往往存在“校熱企冷”的狀況,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無法實現校企間的深度融合。“共推互聘”之舉打破了這一“珍籠”棋局。目前,學院與高新區的中國傳感網信息服務園、中國傳感網國際創新園、江蘇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無錫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園、中國無錫留學人員創業園、中國吳文化博覽園等六大園區9大專業園區,建成集產業、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產學研用合作聯盟”,瞄準產業建專業、圍繞專業聯產業,教學鏈對接產業鏈、專業鏈對接崗位鏈,初步形成了園區、企業、學院之間“資源共用互惠、人才共推互聘、專業共建互贏、文化共融互通、成果共享互利”的“無錫模式”。
  戰略基石:借力人才積聚 拓展“深度互動”
  “共推互聘”,實現的關鍵在於深度互動,這是實現“產教融合”的戰略基石。一方面建立暢通信息渠道,敏銳捕捉企業科技需求,以此引領學院科技創新,更好地服務企業科技研發;另一方面釋放科技項目能量,反哺“技術實踐”教學,引領科技發展前沿。
  以人才互動引領科技項目開發。三年來,學院通過與高新區從多的科技企業的合作,先後開發55個共推互聘項目、85個基金項目和6個縱向課題,實現了高職院校科技項目開發的快速起步。在“第四屆全國普通高校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簡稱高校NOC競賽)全國決賽”中,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物聯網學院選派的三個學生團隊分別獲得一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這是學院在全國職業院校學生技能性大賽中又一喜訊。近三年來,學院學生的太陽能動力小車、太陽能排風系統、太陽能路燈控制器及薄膜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非接觸式體溫儀、太陽能手機充電器、運動類售貨機、新型防輻射貼膜及智能汽車等50多項專利發明在全國性的技能賽事中獲獎。
  以人才互動促進專業內涵深化。通過人才共推互聘,教師在企業獲取了產業發展最新動態和人才技能需求,掌握相關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並將科技研發過程引入教學過程,將企業項目、教師資助研發類項目等按照技能方向有機整合,形成研發實例以取代傳統教學,形成核心課程體系,推動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項目課程為主體、以典型產品為載體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了“小班化”教學,“分組式”研發的教學新的模式,推動人才培養向“精緻化、特色化、品牌化”轉變。同時,通過校企“雙專業帶頭人”的推動,對56門主幹課程進行解構、優化和重組,構建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已覆蓋了多個專業教學。軟件技術專業引入知名企業優質課程模塊,進行“嵌入式”人才培養;光電子技術專業與尚德太陽能公司共建尚德光伏組件教學工廠,通過“校中廠”的校企共同體進行人才培養;機電一體化專業群以“雙元制”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為載體,進行“雙元本土”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以人才互動推動實訓基地建設。以技術開發、技術服務為抓手,聯手推進重點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國家級高端培訓基地建設。著力打造了以“530人才驛站”、“科技創新驛站”為主的科技交流平臺,已形成了一批產業教授工作室;以“江蘇省物聯網工程中心”為主的科技研發平臺,已列入省級建設規劃,完成一期工程建設;以“教學、實訓、展示”為主的科技綜合平臺,在學院K樓建設1000平米的多功能科技創新基地,使之成為科技創新工作和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以院級科技基金項目為主的科技儲備平臺,已有106個項目列入項目計劃;以科技工作網站為主的科技宣傳平臺,已完成網站規劃設計和建設,推動科技交流和科技信息發佈。
  同時,學校在中德機電學院、軟件與服務外包學院(物聯網學院)、國際商學院成立了先進製造技術、傳感信息、網絡營銷三個協同創新中心,有兩家科研院所,30多家科技型企業,40多位企業專家參與到協同創新中心工作。
  以人才互動擴大校企文化交流。一方面,學院發揮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作用,先後在近200家企業和20多個社區、園區建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定期與園區、企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企、校地聯誼活動,開展多形式的文化藝術交流與互動,促進區域文化觀念的正向變遷。另一方面,科技園區、科技企業為學院師生的社會實踐、實驗實訓等,提供資源、條件和平臺,併為科院畢業生優質就業提供平臺,創造條件。先後有20多家企業在學院設立了“海力士”、“村田”、“松下”、“海潤”、“華夏”、“海輝”等獎學、獎教基金,每年進行獎教、獎學金的評比和頒發;有100多家合作企業與各院系部不間斷地舉辦多種多樣的“校企文化周”活動;學院每年舉辦“校企合作,共圖發展”為主題的大型文藝晚會,邀請緊密型合作企業參與活動,促進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和諧相融。
  戰略途徑:堅持“協同創新” 創造“蝴蝶效應”
  人才資源將成為下一個30年裡,中國城市發展所必須的第一資源,得人才者得發展。脫穎而出,真正實現跨越發展?關鍵的是如何通過“創意的大腦”,找到切入點,融入大環境,從而實現辦學要素的全新激活。
  這一點,從學院的“協同創新”一系列探索實踐中找到了答案。學院依托新區產業集群、技術集聚、人才集中的優勢,構建專業建設動態調整機制,形成了以工為主、文商兼顧的多科協調發展的專業結構體系,建成了精密機械類、物聯網技術類、軟件技術類、新能源技術類、現代服務類和文化創意類六大專業群;深入探索和實踐“政產學研”合作理事會管理體制,初步形成了“政產學研,四位一體,協同創新”的辦學體制;堅持“三新”(新產業、新技術、新崗位)導向,重構課程體系,實施了“基於工作過程”課程體系改革等。在專業結構和內涵、人才培養目標及方案、課程體系、就業方向以及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結構等方面與專業園區、科技企業實現良性互動發展。
  今年以來,學院依托“高新區辦學,辦在高新區”的優勢,全力打造基於服務科學視角的職業教育鏈集成服務“無錫模式”。圍繞把學院建成集創新理念、發展模式、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校園文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區教育為一體的職教集成服務樣本,著力推進“四建”(即建職教集團、教學工廠、企業大學、社區學院)工程,創新發展方式,創新培養模式,創新服務載體。目前,正在與無錫感知集團進行戰略合作磋商,開展全方位、立體化合作,共建“感知技術無錫大學”,推進產教融合向寬領域、深層次、高能效發展。雙方共同實施感知技術教育支持計劃,共建物聯網特色教育示範學校,共建“智慧校園”。在學校建設物聯網技術應用試驗場,在企業建設物聯網技術成果轉化試驗基地,聯合為感知企業培養高級技術骨幹、本科後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這種以“共推互聘”為切入點的“產教融合”,能夠創造出一種“蝴蝶效應”。一點轉變帶動一個板塊轉型,進而推進學校教育從體制機制、培養模式、人才規格、科研開發、基地建設、雙師團隊建設等多領域的全面提升、跨越發展。
  這或許也是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的未來發展的爆發力所在。
  (楊大春)  (原標題:共推互聘:打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之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f52pfhtc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